活動花絮

『翰墨千秋』當代書法風貌大展

    2007-07-01

    • 活動:『翰墨千秋』當代書法風貌大展
    • 時間:2007年6月22日至7月1日
    • 地點: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 第一展廳

    憶老輩風騷,展今朝藝業--理事長/謝季芸謹識 2007年6月22日

      中華漢字書法,是國際間唯一能以書寫創造藝術高峰的文字,書法藝術講究「精」、「氣」、「神」,不同世代的書法作品,間接呈現對應年代的社會變化及人文思維。

      中國書法學會,成立於民國51年(1962),初始由隨政府渡海來台的文儒,與台灣本土雅士,共42位書法家,經多年醞釀而成立,更是當年唯一向政府立案之書法團體。韶光易逝,倏忽已屆45周年。回顧近半世紀以來,台灣書壇蓬勃發展,我會濟濟文士也大力弘揚書藝,承先啟後,培育新秀不遺餘力。民國79年(1990)人團法頒布,各縣市書法團體如雨後春筍,相繼設立,益使書壇風華雲湧,人才輩出。然而,隨著經濟景氣衰退,政府機構及民間文教團體普遍經費短絀,藝文推展不免式微,書壇有心之士因憂心,反而更加奮力不懈,在有限的支援下,勉力推動各項研習、競賽、展覽及論述,為台灣書壇延續薪火。

      本會既是本土歷史悠久的書會,於情於理都當負起傳承使命。書法藝術雖然系出中華文化,但近半世紀來在台灣奠基,保存傳統,更發展出各種風貌,但多年來未見整合及史載,以為後輩參研,實為憾事。有鑑於此,本書會為慶祝成立45周年,決定舉辦「翰墨千秋當代書法風貌大展」~一部台灣近半世紀書法史,讓大眾透過不同世代的優秀作品,領略書法藝術在環境變遷中的演化,吸取多元精華,再造新世代青出於藍的創作新貌。集展作品的選擇標準,也依能否回歸上述精神為原則,概分為六大面向:

    1. 邀請、商借42位本會創會人及已故先賢墨寶,以完整呈現50、60年代台灣書法風貌。
    2. 邀請歷屆曾獲台灣省展、全國美展、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等大獎首獎者提供作品參展,一窺台灣書法落地生根的頂尖大作。
    3. 評選邀請享譽當代書壇方家、活躍推展書法教育有力之主辦或領導人作品,展現台灣在地書藝生命力。
    4. 邀請本會顧問優秀作品,代表本書會致力推展書藝之實力
    5. 評審遴選本會理監事及秘書處工作人員之優秀作品,呈現本會書藝風貌。
    6. 舉辦甄選賽,評選雖未曾獲各大賽首獎卻具有實力之書法愛好者優秀作品,試為台灣書壇薪傳扎根獻力。

      籌辦「翰墨千秋」大展之初,發想志氣雖不小,實際執行,方知難度超乎想像艱鉅:先是申請展覽場地難度極高、商借已故先賢作品、力邀歷屆曾獲首獎人作品等,由於年代久遠,蒐羅困難重重,或因原主辦單位已裁撤、書家居所遷徙變更、邀請方家對象選評以及甄選新生代作品等等,為能力求公正、公平又兼顧作品一定水平,過程繁瑣,耗費人力、物力、財力不時超出負荷…,種種考驗,在在不易!所有的辛勞、心血,都在收到豐富多元的作品後,忽有撥雲見月之感,精緻墨寶的功力深厚,令人嘆服備至,自不待言;為參展而創新的力作,更見新意。

      本回展出,突破傳統篇幅限制,最大內幅可達90×240公分,巨幅作品,作者可淋漓盡致自由發揮,展現書藝造詣,有人運用書畫同源特色,創作圖形文字;有人則從童稚孫輩獲得靈感,在最生活化的字詞裡,表現赤子天真拙氣;有人則試圖在巨幅天地間,利用行氣布局,展現雄渾氣勢。

      我們艱辛舉辦本「翰墨千秋當代書法風貌大展」,是書會試圖將台灣近半世紀以來書壇的沿革發展,作一整合及史載回顧,資料搜集彙整或有未臻完備,惟精華作品之眾,以及多元新意的呈現,堪稱書藝史上的新頁,本會顧問張壽平先 生為本次展出撰一聯對:
       「翰墨千秋憶老輩風騷台瀛一會
        台瀛一會展今朝藝業翰墨千秋

    正是本次大展的精神。

      在此作品集即將付梓之際,筆者由衷期盼,本大展對台灣書藝傳承,能帶來一點全新的展望。

    欣見「翰墨千秋」書法大展(代序言)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自商周迄至晉唐,迭經歷代書家不斷創作發皇,形體衍化,由甲骨、金文、篆、隸、楷、草各體,而臻於書法藝術之最高境界。窮究其理論,崇閎博大,變化神奇,實非他邦文字所能比擬,於人類文化發展史上,極具研究價值,可謂光芒萬丈,輝映日星。

      中國文字之特質,自結構線條中可以領會。無論篆、隸、真、行、草各體,或古樸蒼勁,豐腴勁峭,或瀟灑飄逸,如流水行雲、龍飛鳳舞,極盡妍態之美。觀夫中國書法藝術,乃蘊孕於我國傳統之文化精髓與中和氣象,其淡而不濃,靜而不躁,藏而不露,平而不奇,法度謹嚴,氣質渾然,儼然王道蕩蕩,是其「裨治道,益人心」有斷然者矣!國人藉以修心養性,絕慮凝神,心正氣和,能使身體內外平衡發展,人格日益統一完美,進而達到古人所言「修齊治平」及「天人合一」之境界。深知以上書法之美,俯仰其間而樂之者眾,其中以書會友之團體,歷史最久成就最大者,咸認非中國書法學會莫屬也。

      中國書法學會成立於民國五十一年(公元1962年),由大陸渡臺及省籍宿儒馬壽華、曹秋圃等先賢發起,成為中央政府登記之第一個合法社團,其宗旨以繼承傳統書學、光大書藝為歷史使命,號召濟濟多士,從事書學研究與傳授。未幾,聲譽鵲起,臺海土子,聞風景從,會員多達三千餘人,極一時之盛,帶動六十年代臺灣書藝之蓬勃發展,也造就無數後起之秀,成為書壇中堅力量,且紛紛於各縣市設立分會,蔚成民間書學風氣,厥功至偉。

      四十餘年來,中國書法學會在歷任理事長馬壽華、程滄波、王愷和、陳其銓、連勝彥、釋廣元等帶領之下,秉承創會精神與宗旨,於漫長歲月中默默耕耘,締造佳績碩果,深受國人肯定。學會早期推動文教工作,先後編輯出版碑帖,舉辦書法學術講座、研習營、中日韓書法聯展,以及教育部委辦全國文藝創作獎、與行政院文建會合辦「紀念顏真卿逝世一千二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在在奠定書壇崇高地位。

      近年來,政府訂頒新人民團體法,各縣市分會獨立隸屬地方政府管轄後,中國書法學會會員減至一千餘人。然全國性書會林立,書風鼎盛,中國書法學會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推動文教活動,儲備師資及推廣國際交流,犖犖大者有:與臺灣藝術教育館合辦「黑白論藝書法系列講座」、舉辦全國高中教師書法研習會、會員作品海外巡迴展、與國父紀念館合辦「清末民初名家書法收藏展」、組團參加東京、漢城、吉隆坡、新加坡國際交流大展及學術研討會、與臺灣藝術教育館合辦「何紹基誕辰二百周年書法紀念特展」及學術研討會、舉辦千禧年「第五屆國際交流台北大展」及學術研討會、組團參加「新世紀海峽兩岸天津書法展」、舉辦「創立四十周年書法特展」及「首屆全國書法比賽」……等活動,提昇臺灣國際地位與聲望,深獲政府及社會之肯定。

      今年九月,欣逢本會成立四十五周年,現任理事長謝季芸有鑒於中央政府播遷來臺迄今將近一甲子,在推動書教方面,所累積之豐碩成果,有目共睹,故擬以舉辦「翰墨千秋」大展為四十五周年慶之主軸,俾對半世紀來臺灣書藝創作與發展,作一完整而全面性之詮釋與回顧。此項活動計劃提經理監事會議通過,隨即積極展開籌備工作。由於活動牽涉範圍極廣,所需經費龐大,特邀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中國書法藝術基金會合辦,並請蕙風堂及其他單位協辦。此外,廣徵書壇精英參展,特邀享譽書壇方家、各書會領導人及歷屆臺灣省美展、全國美展、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等首獎人提供傑作,另甄選各書會代表作,連同徵求民間珍藏創會發起人之墨寶等,合計二五○件,可謂囊括國內外書壇老、中、青書家創作結晶,於不同時代及師門領域中,呈現多元風貌,誠百花競芬,多采多姿,彌足珍貴也。此不僅彰顯政府來臺推動文化建設之碩果,亦可窺探半世紀來臺灣書風演變之軌跡,開啟未來書風發展之途徑,的確一舉多得,意義深長。

      「翰墨千秋」大展茲訂於今年六月二十一日至七月二日假台北市國立中正紀念堂「中正藝廊」隆重推出,屆時翰墨琳瑯,美不勝收,勢將轟動書壇,一飽國人眼福。配合本次大展,援例籌印作品集,以饗同好,敬請藝苑諸先進不吝教正之,並祈共同為推展教,戮力以赴。

    中國書法學會名譽理事長 連勝彥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歲次丁亥三月下澣於台北華城傑閣

    感懷 --翰墨千秋展後感想

      本會舉辦「翰墨千秋」台灣當代書法風貌大展,其構想來自謝理事長季芸為慶祝本會成立四十五週年,企望以一歷史悠久的書會,為書法界作一史載與整合的理念,從上任理事長之後即開始籌畫進行。

      由於秘書處人力、財力不足,時間又相當短促,籌備過程委實相當艱辛。從展場的尋覓、經費籌措及作品徵集等,是一大考驗;另因本次展出不同於一般會員聯展,困難度也高出預期的想像:

    1. 首先,我們在『中國書法學會會刊』及『書法教育』月刊等多次刊登「徵選作品」廣告,說明作品規格及徵選辦法,無奈收到一百多件作品中,竟有超出三分之一作品尺寸不合規格,甚至理監事作品也有多件不合規格,在評審委員們堅持原則下,不合規格作品一律不予審查且要求作品需有一定水準的原則下,最後甄選結果入選作品僅17件,殊為可惜;而理監事不合格作品退回重送,也招致不諒解,秘書處工作同仁也只能任勞任怨了。
    2. 對外邀請方家作業,首先由秘書處草擬活躍於書法界的書家及對書藝推展有力的各書會領導人等名單,經召開常務理監事會議廣徵意見並增補人選,再敦聘評審委員並請補增名單後總共推薦方家百餘人,在考慮場地容納限制下經投票圈選,圈選出名單再通知送件,如此繁複作業,卻仍難免有遺珠之憾,只能說一聲抱歉!
    3. 邀請歷屆重大獎賽首獎書家,係先正式發函主辦單位提供歷史得獎資料,再個別二次發函邀請,為避免通信地址變動,特再刊登廣告「尋人啟事」,惟效果不佳,仍有十多位首獎書家未送件參與,誠為憾事!
    4. 創會會員及前輩書家,因多數已亡故,其作品除本會收藏者外,承蒙前理事長釋廣元法師熱心提供十餘件作品,另杜忠誥顧問、廖禎祥顧問、林彥助顧問、張穆希副理事長、蔡豐吉、洪涵韻、張松蓮、李瑩儒、蘇子敬、陳曉珍等方家,也提供前輩作品展出,讓大家能再次拜覽前輩書家書法風貌。
    5. 由於本次展出具有歷史性的重大意義,故決定印製一本能真正代表台灣當代書法史的典藏作品集,為資金的籌措大費周章,僅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允諾補助十萬元,其餘政府機關以預算困難均無法補助,中國書法藝術基金會補助十萬元,並感謝張光賓顧問贊助二十萬元用以拋磚引玉外,並請理監事每人至少捐助五千元以上,參展之甄選入選書家每人捐助三千元,不足部分由謝理事長向其親朋好友奔走勸募,終於湊足了一百餘萬元(徵信錄另詳如作品集),出版了眾口皆碑的大型精美作品集。

      此次展出作品共225件,包括作品:創會發起人30件,前輩書家30件,歷屆大獎首獎書家29件,本會顧問14件,理監事及工作人員37件,邀請方家68件,甄選入圍書家17件,會場佈置條次分明,氣勢流暢。感謝各方的協助,一次歷史性的大展,終於在期盼下開展了,高爽明亮的展覽廳,代表不同世代的225件大作品,吸引了全省各地書法愛好者,及各國的觀光人潮參觀,也有書法指導老師帶領一批批同學現場教學,參觀者絡繹不絕咸認不虛此行,這空前的熱鬧景象,令我門欣慰。由於大家的參與,使得展出有了熱烈迴響,我們所受的一點委屈,就也更不算什麼啦!最後,再感謝各位展出者提供傑出作品展出,讓這次展出非常成功,謝謝!

    《翰墨千秋》匯聚千人--為理事長的不畏難精神鼓掌 會訊編輯組

      書法學會四十五週年紀念,是本會難得的大事(翰墨千秋)大展,更是謝理事(季芸)任內的大手筆,也是她日夜憂勞,殫精竭智的難事。
      好了,謝天謝地謝大家!大展在全體理監事,及工作同仁的努力下,終於圓滿達成任務,順利的準時開幕了。
      看吧:
    各界首長到得還真不少;
    書法界名人到得更多……。
    我們不敢說這次書展辦得最好,
      但我們敢說:我們的展品相當多、相當好,幾乎將在台的書法大老,一覽無遺地都呈獻在觀眾面前。
      而且我們還敢說:我們辦得最認真,最盡心、最賣力……;設想週到,策畫完善;不求虛名,甘任勞怨。
    怪不得有位參展觀眾高與地說:
      哇!一大本印刷精美的專集,
      一個漂亮堅牢又實用的大提袋;
      還有一大枝刻有名字的紀念毛筆。
    更使人驚奇的:
      有些最不易看到的書法大家,這次都有作品展出。
      臺靜農、宗孝忱、朱龍安、程滄波、鄭曼青……
    怪不得有幾位年輕書家贊歎地說:
      有些人我只聽過他名字,卻很難看到他的作品。
      啊!原來他的字寫得這麼好,真算是大開眼界了……。
      還有位甄選入選之參展者說:原以為入選展出捐款太多,收費稍貴;作品要求也過於嚴苛……
      現在看來,總算是回收老本,而且還值得千秋回憶,真是有名有利的大好功德。
      一再敦請後,各界首長及書法名家都先後講話了。
      曾坤地(民主紀念館館長)朱惠良(台北縣文化局長)、張俊傑(前藝術館長)釋廣元(本會前理事長)以及對本會支援最多,鼓舞最大的張光賓老師。他們都知道人多時短,因而簡要地說出內心的感動及驚歎。
      特別是對我們這位首任女性理事長的推崇贊佩。
      相信今後本會便是「女性出頭天」的時代,終於在大家認同激賞下,真正的先在本會實證成功了。
      然後是謝理事長的答謝辭:
      她的堅毅性格,克難精神,以及不憂不懼,任勞任怨的作風,也為她贏得了最大最響的更多掌聲。
      最後,理事長還特別交代筆者:
    千萬記得替她鄭重道出內心的興奮與感激:
      感謝各界首長及書法前輩的支持鼓勵;
      感謝工作同仁暨會友的出錢出力,犧牲奉獻。
      感謝觀眾冒雨冒暑的熱烈捧場……
    總之,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
      只好學著陳之藩散文中的結尾句法,
      「謝謝天罷!」

    翰墨千秋參展者 (共225人)

    1. 創會發起人30人
      1、丁念先 9、李 猷 17、張隆延 25、董開章
      2、丁治盤 10、宗孝忱 18、陳其銓 26、譚 淑
      3、王壯為 11、林耀西 19、曹秋圃 27、劉延濤
      4、朱玖瑩 12、吳萬谷 20、曾紹杰 28、鄭曼青
      5、朱龍安 13、胡 恆 21、陶壽伯 29、謝宗安
      6、呂佛庭 14、姚 琮 22、程滄波 30、魏經龍
      7、李普同 15、馬壽華 23、傅狷夫  
      8、李超哉 16、梁寒操 24、廖禎祥  

       

    2. 前輩書家30人
      1、丁玉熙 9、江兆申 17、金仲原 25、詹聰義
      2、于大成 10、李大木 18、郎靜山 26、趙恆惕
      3、于右任 11、李漁叔 19、奚南薰 27、臺靜農
      4、王北岳 12、孔德成 20、陳丁奇 28、董作賓
      5、王雲五 13、吳松林 21、陳子和 29、劉太希
      6、王靜芝 14、吳敬恆 22、陳定山 30、簡大中
      7、方行仁 15、周鈞亭 23、洪祥麟  
      8、任博悟 16、周樹聲 24、彭 鴻  

       

    3. 歷屆大展首獎書家29人
      1、張光賓 9、鄭清和 17、徐新泉 25、黃一鳴
      2、林猷穆 10、謝榮恩 18、陳坤一 26、寇培深
      3、杜忠誥 11、劉家華 19、林榮森 27、薛平南
      4、蘇繼光 12、吳三賢 20、顧瑞華 28、李芳玲
      5、林隆達 13、吳武昭 21、王愷和 29、宋良銘
      6、詹吳法 14、吳啟林 22、黃金陵  
      7、任容清 15、洪嘉勇 23、陳維德  
      8、蕭世瓊 16、李仲萀 24、吳英國  

       

    4. 本會顧問14人
      1、何浩天 5、李銘宗 9、陳奇祿 13、蔡明讚
      2、汪 中 6、林彥助 10、張炳煌 14、釋廣元
      3、李奇茂 7、倪摶九 11、端木浚州  
      4、李郁周 8、張添原 12、劉炳南  

       

    5. 理監事37人
      1、謝季芸 11、林政輝 21、江景榮 31、洪涵韻
      2、連勝彥 12、謝健輝 22、林信義 32、林 娜
      3、曾安田 13、沈榮槐 23、蕭惠幸 33、陳素真
      4、陳嘉子 14、蔡豐吉 24、葉國華 34、謝木香
      5、張穆希 15、張玉盆 25、彭朝炫 35、劉翠萍
      6、陳炫明 16、吳新助 26、黃伯平 36、張順興
      7、陳振邦 17、吳進良 27、施武雄 37、王為正
      8、邱明星 18、張奇才 28、趙心鑑  
      9、傅啟富 19、徐寶珍 29、黃友三  
      10、郭先倫 20、陳甘米 30、張月馨  

       

    6. 翰墨千秋甄選入圍17人
      1、吳世願 6、李奇昌 11、連武成 16、林隆旗
      2、劉政東 7、夏士清 12、黃木輝 17、蔡玉雲
      3、莊美英 8、柳風裕 13、盧毓騏  
      4、廖火煌 9、阮威旭 14、陳進立  
      5、葉茂青 10、柯耀程 15、闕子暘  

       

    7. 邀請方家68人
      1、王仁鈞 18、吳朝鴻 35、張 迅 52、陳瑞庚
      2、王金獻 19、吳義輝 36、張松蓮 53、廖俊穆
      3、王懋軒 20、宋河海 37、張建富 54、趙建霖
      4、孔依平 21、何正一 38、張清泉 55、熊宜中
      5、孔昭順 22、林明良 39、郭金堂 56、劉忠男
      6、白玉崑 23、林章湖 40、曹靜琍 57、劉榮欽
      7、朱鶴壽 24、林麗華 41、黃宗義 58、蔣夢龍
      8、李可梅 25、周 澄 42、黃智陽 59、謝 諤
      9、李貞吉 26、岳瑞珠 43、黃篤生 60、蕭季慧
      10、李純甫 27、洪能仕 44、黃羣英 61、韓承文
      11、李鴻德 28、施春茂 45、曾愫東 62、簡英智
      12、李蕭錕 29、施隆民 46、游美蘭 63、嚴建忠
      13、呂仁清 30、姜一涵 47、傅 申 64、戴蘭村
      14、呂家恂 31、孫紹誠 48、楊子 雲 65、顧兆江
      15、阮常耀 32、徐永進 49、陳宏勉 66、龔朝陽
      16、吳俊鴻 33、徐松齡 50、陳銘鏡 67、蘇天賜
      17、吳捷東 34、高華山 51、陳昭貳 68、王軼猛


中國書法學會版權所有 ©Chinese Calligraphy Society(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0346臺北市大同區歸綏街209號7樓之6 電話:(02)2550-4104 傳真:(02)2550-4094 訪客人數